歐洲審計院(ECA)的一份報告警告稱,歐盟可能無法實現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電池生產超級大國的雄心。
盡管過去幾年歐盟電池產業政策得到有效推動,但歐盟仍面臨三大挑戰:原材料獲取有限、電池產量能否達到要求水平的不確定性以及資金不足和不協調。

根據ECA的數據,2021年該地區注冊的新車中有近20% 配備了電插頭。到2030年,隨著3000萬輛零排放或低排放車輛上路,需求預計將進一步增加。
報告發現,歐盟的電池產能可能會從2020年的44GWh 增加到2030年的1,200GWh,這將提供多達1600萬輛由75kWh 電池驅動的電動汽車。
然而,預計產能仍面臨重大風險,例如生產成本增加、工廠運營延遲以及電池制造商可能將生產轉移到更具吸引力的財政激勵地區。
但最大的障礙是原材料短缺,為此歐盟嚴重依賴中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少數存在社會、環境和地緣政治風險的國家。平均而言,該集團78% 的電池所需主要原材料需要進口:鎳、鈷、鋰、錳和天然石墨。對精煉鋰的依賴度達到100%。
與此同時,雖然多個歐盟和國家資金流支持新的電池研究和制造項目,但歐盟委員會缺乏整合投資的流程,因此無法獲得清晰的概覽。這給確保支持充分協調和有針對性造成了障礙。
ECA強調,為了讓歐盟在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電池發展的潛力及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力,布魯塞爾需要加大力度。它建議確保
防爆正壓柜原材料的獲取,加強最新數據的監測,并確保財政支持的協調和平等分配。